查看原文
其他

70年前,我们自己的《何以为家》

Noodles 万达电影生活 2022-05-11


本文作者是小万家族的@Noodles

天下的影虫,都从蚀蛀全世界的电影开始



之前看《何以为家》,当看到小小年纪的Zain在城市中孤独流浪时,脑中突然闪过了另一个我们熟悉的故事——《三毛流浪记》

 

小万猜测,原本小众的《何以为家》能在中国成为口碑票房双收的爆款,也可能与国人对这个“苦儿”故事的熟知度有一点关系,是一次集体潜意识的翻涌。



毕竟,作为家喻户晓的儿童形象,三毛早已内化为几代中国人的记忆

 

蒜头鼻、大眼睛、头上顶着三根毛、衣着破烂,三毛的形象和他的故事在过去几十年里从未间断地上演,从漫画到动画,从电影到电视;



影视剧之外,女作家三毛的名字,便直接取自这一形象。

 

就在上周,“三毛”再次进入大家的视线——上海国际电影节“光影记忆·时代经典”单元以4K修复本放映了1949年版的《三毛流浪记》



这是第一部将三毛搬上银幕的电影,也是最深入人心的版本。

 

现场有不少白发苍苍的老人,也有老市民带着孙女一起来看,几代人共处一堂,70年前的影像重新在银幕上发光。



那一刻,多少都有一点穿越时空的神圣氛围。

 

电影《三毛流浪记》还有一个特殊身份,它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公映的国产故事片,所以,70周年在这里便有了双重纪念意义。

 

在此节点上,小万觉得有必要一起回顾下这部儿童电影经典。



时间拨回1947年的冬天,地点:上海。

 

一个寒冷的晚上,37岁的漫画家张乐平在回家的路上遇见了几个围着炉子取暖的流浪儿童。

 

他们光着脚,披着破烂的麻袋,炉子是用来烤山芋的,还留有余热。



等到第二天张乐平再经过那里的时候,其中两个孩子已经冻死在路边了,这一幕给了他巨大的冲击。

 

一个念头涌上来,要画《三毛流浪记》。



其实,张乐平笔下的三毛早在1935年就诞生了,最初的《三毛》漫画走喜剧路线,三毛也只是一个普通的调皮孩子。


但在亲眼目睹人间惨剧之后,张乐平心中的痛苦和呐喊急需释放。

 

再加上当时正值战乱,上海街头的流浪儿童问题已十分严重,所以激起恻隐之心者,大有人在。

 

《三毛流浪记》漫画通过《大公报》连载后引起了社会关注,很多读者甚至借由报社向“三毛”这个虚构的角色寄钱寄物,可见其感染力。



上海电影人也迅速反应,以漫画为基础把这个故事搬上了银幕。

 

影片围绕孤儿三毛展现他在城市街头流浪生存的各种不幸和荒诞的遭遇,以孩童视角描绘出一幅旧上海的社会群像。



题材是沉重的,电影也是充满悲悯与同情的,但并不意味着它一定是渲染苦难和煽情的

 

《三毛流浪记》能被当时的人接受,也被后来的我们记住,靠的可不是卖惨和眼泪消费,而是对三毛性格的挖掘上。


 

如果做一个比较与概括,小万愿意用“儿童版卓别林”来形容《三毛流浪记》的魅力所在。

 

喜剧大师卓别林最经典的角色,就是流浪汉夏尔洛



肥裤子、燕尾服、礼帽、大皮鞋、小胡子,这是一提到夏尔洛就会自动浮现出的形象。


同样,一提三毛,蒜头鼻和头顶三根毛的独特造型立马显现。

 

除了形象鲜明,三毛的性格塑造与夏尔洛身上的两面性也有异曲同工之处。

 

夏尔洛是穷困潦倒的流浪汉,但却始终保持绅士作风,三毛是一个流浪儿,忍饥挨饿衣不蔽体,却仍不失倔强与顽强

 


影片开场不久,肚子饿的三毛趴在烤鸭店橱窗前流口水,可是当店员笑话他时,他会昂起头说一声“我不饿!”,顺带着紧紧裤腰带,就像卓别林那样。

 


被一群街头小混混打,从地上爬起来后,一边把衣服甩在肩上,一边不忘大咬一口苹果(这是他的战利品),既有专属于小孩子的威风气,又符合他肚子饿的现实情境。



当被扒手老大骗去做帮凶,他一口回绝“要是扒手,我不干!”,最终被关起来饿上了三天三夜,倔强之余,更见纯真

 

同时,编导并不避讳表现三毛这个街头儿童身上的野气,或者说江湖气



比如三毛口中时常飙出三字脏话。其实这是基于角色真实性,一个整日混迹于街头、需要为每一顿饭挣扎的孩子,脾气大、说脏话是自然流露。

 

不仅有江湖气,三毛还早早地掌握了属于最底层人的生存智慧

 

比如学人家卖报纸、学人家捡烟头卖钱,甚至学人家“卖孩子”(自己挂一个牌子卖自己)



就如原作者张乐平说的,“流浪儿的步子尽管沉重,也可以趟过大街小巷;流浪儿的眼神尽管浑浊,也不会放过每次挣钱换饭的机会”。

 

像三毛这样既纯真正直又有市井江湖气的儿童角色,之后都比较少见,更与那些大人化、宣传化了的儿童形象有着本质区别。



《三毛流浪记》是一部喜剧,可是每每你能从喜剧段落中体会到底层人的辛酸与低入尘土的生活姿态。

 

比如三毛学人捡烟头卖钱,别人都有一个小桶来放烟头,两手空空的他卷起一份报纸做容器,然后看到吸烟的就跟在身后,等人家扔烟头。

 


烟头越捡越多,本是高兴事,可没曾想残留的火花一下把报纸点着了,于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还有饿坏了的三毛喝糨糊、边走边在脑中想象各种食物飞来的段落里都带出一种生存的苦涩,让人体会什么叫“含泪的笑”。

 


用喜剧表现悲剧,两者相融合碰撞的一刻,“高级”就诞生了,卓别林、周星驰的喜剧,是一样的道理。

 

作为一部儿童片的《三毛流浪记》能在70年前做到娱乐效果和社会现实兼顾,并且不生硬说教,总之很难得了。


 

除了艺术层面之外,镜头跟随三毛穿行于旧上海街头巷尾的那些实景画面,如今再看,恰有着纪录片一样的文献价值,可以一睹解放前夕旧上海的城市风貌。

 

 

隔了久远的70年,当年《三毛流浪记》台前幕后的很多创作人都已经不在了,但三毛的主演王龙基仍健在。


不过当年古灵精怪、演技卓群的“三毛”并没有在演员的路上一直走下去,而是转行做了电子,如今已是老一辈的电子科技专家。



演艺生涯虽短,但能穿越时间让几代人记忆如昨,一个角色,也就足够了。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豆瓣及网络,若有侵权请主动联系我们。

【Noodles往期文章】

点击即可阅读


73岁的他,一生都是前卫异类的代名词


他演活了一代匪王


25个重要彩蛋,帮你看爽《哥斯拉2》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